top of page

佛法是什麼(八)

已更新:2022年5月25日

欲望與痛苦煩惱


  講完了因果觀,現在我們轉去觀察「人性」。

  在佛法上來說,如果我們想了知世間,先要了知自己,由了解自己再進而了解宇宙。假如你連自己都不了解,又想去了解宇宙的話,那是沒有多大作用的。為什麼呢?那我們就先要知道佛法的出發點是什麼。

  其實,了解宇宙是否沒有作用呢?不是沒有作用的。但事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由於有思想和感受,因而生起種種的煩惱痛苦。如果我們不去透徹煩惱的根由而只是一味研究宇宙的現象如何生起的話,這種雖然好像很有知識,但你連自己心性的根本都不能掌握,這些知識對解決你內心的苦惱又有什麼作用呢?

  科學家、物理學家們都很有知識,他們的研究所知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是能量組識的,甚至「人」都不過是一團能量結聚所產生的現象,都是變幻不實的,但他們仍然都離不開思想的痛苦、感情的煩惱。因為他們不了知自心。我試問你們一句,人生在世,到底是想找煩惱呢?還是找快樂呢?(弟子答:找快樂)。但人時常卻因為要找快樂而不斷地痛苦。其實我們要一個快樂,但因為要尋找這個快樂而不斷地痛苦、永無止境地痛苦,甚至痛苦至死仍找不到這快樂。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我們心目中所求的、在現象上所得到的快樂。仔細地分析下去,種種快樂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完美感所產生的安詳自在。我們所要尋找的,實質就是這個安詳自在的感受,而不是現象。我們營營役役,科學家們發明很多東西,又或者人類不斷地令社會文明進步,歸根究底,其實目的都是想找一個自我的完美感,而所謂利益社會只因不自知而美其名。你不妨仔細地撫心自問,你做作這麼多事物,為的是什麼呢?

  有些人認為,我們追求的是欲望,而這世間是不能沒有欲望的,因為欲望推動社會邁向進步。他的意思說社會是需要進步的。但人類的種種做作是否真的為了改進社會呢?社會進步又是否真正能利益到人類呢?(弟子甲答:不能,否則也不用環保了。弟子乙說:臭氧層穿了一個洞……)

  其實,每個人生活在世,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欲望才做作出許多許多的事情,從而在事物中尋找自我完美感和安詳自在,由這個互相滿足而形成所謂社會進步的現象。「社會進步」這美名的背後,其實是尋找自我的滿足。

  那麼,人為什麼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呢?(弟子答:想擁有完美。)擁有完美又怎樣呢?(弟子答:安詳自在)不能擁有又怎樣呢?(弟子答:痛苦萬分。)對,其實我們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思想。就是追求欲望的飽足。但欲望令我們既快樂、又痛苦。我們得不到它時就痛苦煩惱,得到了就開心快樂。結果我們就被欲望所玩弄。人生的所有痛苦皆因欲望而生,我們現在到底是痛苦多還是快樂多呢?(弟子答:痛苦多)是!我們其實是苦多樂少。有人認為人生是苦樂參半,但我答他:「這個所謂樂不過是苦中作樂。關於欲望的問題以前已經討論過,現在為什麼要重提呢?就因為我們在這世間的種種痛苦煩惱的成因,皆由於我們不了解世間,亦不了解自心。既然我們現在要從心性方面去探討人生,就先要了解痛苦的來由。我們的痛苦從何而來呢?剛才說是欲望,但你有沒有研究過,到底欲望帶給我們什麼煩惱痛苦呢?有沒有探究過?唉!苦就由他苦啦!開心的時候就得快樂時且快樂,是嗎?

  佛陀把世間的苦分析得很清楚。他把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苦、此外還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熾盛苦。現在,我們把它們逐一分析。

  「生苦」,生為什麼是苦呢?有一種說法是:人一出生就苦。胎兒在出生時,要經過很多危險,比如說,如果他的頭部不能順利離開母體的話,就很容易窒息而死。而一旦他離開母體,肌膚因接觸到空氣而膨脹時,他的皮肉亦因此產生一種逼迫苦,這就是「生苦」。有些人會說:嬰兒的分別力低,他的感覺不像我們,應該是不會覺得痛苦的。但其實隨著誕生而來的,就是生死牽引的痛苦。

  單單是生存其實並無苦惱,但我們生存的這個世間,佛陀稱之為「五濁惡世」,當中充斥著種種的煩惱:生命的壽夭窮通、自心貪瞋痴的煎熬、人與人之間的鬥爭、種種知見的困擾、天災人禍的無奈,在逼迫著我們的心神,而形成「生苦」。

  隨著「生」而來的,就是「死」。我們一出生就有死亡,生與死是相對的。我們現在都在等死。「死」本來不是「苦」的,因為「死」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難道你不用死嗎?但由於我們不願意死,死亡才變得痛苦。我們愈怕死,死的時候就愈痛苦。愈長命就愈苦,因為長期地恐懼死亡的來臨。有些人說:人活到某個年紀就不會怕死,甚至說:「我真的很想死,留在世間做什麼呢?」但實質連一隻蒼蠅叮他一口,他也會叫苦連天。所謂不怕死、很想死,有時只是表面的思想而已。當然,亦有一些人是真的不怕死的,但這只佔極少數。而由於我們逃避這個世間現象,故此不斷地受煎熬,形成「死苦」。

  「老」是否苦呢?「老」其實是苦的,你現在年輕,當然未能體會箇中滋味。人老了,體能衰退,耳又聾、背又彎、行動又慢,想做的事情又無能力去完成,所謂力不從心,於是老人家就很困惱。他不接受自己行動遲緩,也不接受自己的老態。而在生活上,許多時都要倚靠年輕一輩的幫忙,倚靠年青人的時候又覺得要受年青人的氣,總之,事事都不如意。

  而另一方面,年輕人在服侍老人家的時候,又覺得老人家令他生氣。唉,都不知是誰受誰的氣!其實,他們都令對方受氣,因為大家的所作所為都是從自己欲望的完美感出發。

  我們要體察這個「完美感」,在探究欲望的源頭時,「完美感」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完美感去做事。他的完美感認為這件事應該這樣做,而你的做法不能符合他的完美感時,他就不悅。舉個例說,你為什麼生他的氣呢?因為他說的話不符合你的完美感、你的欲望,於是你就生氣了。即是說,你已經釐定了什麼事情是屬於你的欲望、你的完美感,當對方做出來的事情、他的行為、甚至一句說話不符合你的釐定時,你都會不高興。而我們都因為要飽足自己的完美感而招致無限的煩惱和痛苦。我曾叫你們探討欲望的源頭是什麼,你們可別誤會現在說的是答案,但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要追溯欲望的源頭,可以由完美感參起。

  現在再說「老」。既然老人家和年輕人都覺得對方令自己難受,到底誰是?誰非呢?其實,雙方都有問題。那些仍有活動能力的老年人還好,那些行動不便,甚至連大小便都要別人照顧的老人就很苦了。所以說,「老」的確是一種苦楚來的。

  不單老人家覺得「老」是苦,年輕的一輩亦感受到「老」苦。我說出來你們會心知肚明,早上起床後往鏡裡一照,看見面上起了一點變化—多了一條皺紋,於是心情就變得凝重,整天也不願外出,愁眉苦臉地躲在家裡,這些相狀,都是不接受「老」、不願意「老」,所以也受著「老」的煎熬。這是「老苦」。

  那麼,「病」是不是苦呢?病當然是苦。一旦抱病在身,就苦不堪言。但有些病入膏肓的人,到將近氣絕身亡的時後,又捨不得這世間。就由於我們對這世間有愛取,才產生「病苦」。其實,病所引致的許多種苦楚是可以減輕的,但由於我們不接受「病」這個現象,才會愈病愈苦。記得我以前說過的比例嗎?一種病可以變為三種病。比如說我現在腳痛,因為抱怨腳痛而氣在心頭,於是形成心痛,怨多了,連頭也疼痛起來,最後腳痛、心痛、頭痛齊集一身。

  其實,如果我們能稍為放下的話,病苦是會減輕的。「病」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機器用久了也會損壞,我們的身體亦不會例外,所以我們一定有病,不接受「病」只會苦上加苦,而苦上加苦都由於我們有欲望、有完美感、不喜歡病。看,又離不開欲望的範疇。

  這就是生、老、病、死四種苦。


待續


佛法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生活智慧。有些人對佛法有誤解,以為佛法一味叫人接受,是逃避現實。恰恰相反,師父經常教導弟子,佛法是教人活在當下,正對問題和困難。師父是轉煩惱為菩提的能手,師父的智慧每每能為人們解開煩惱的枷鎖,並讓弟子以清淨心修行。


師父演說的【佛法是甚麼】還有多集,各位讀者,若想更深入了解佛法如何剖析心性,解構人的思念和欲望,可以電郵直接聯繫本會:ciel1992@yahoo.com.hk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佛法是什麼(一)

人生意義 各位善知識,我想藉著每星期二晚上佛學講座的因緣,向各位介紹一下佛教的意義。學佛是什麼一回事呢?而佛法的主旨和意義何在? 佛教的主旨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在這裡我先談談「人生」。人生於世,有種種的喜怒哀樂;有所謂「見思煩惱」—我們看見世間的各種現象,觸發不同的思念,...

 
 
 
佛法是什麼(二)

宇宙空有 探討人性的本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國歷來如儒家思想等種種學說,亦在追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也有些學者認為人性是非善非惡,亦善亦惡。但當你聽過師父說的「明心見性」後,就會非常肯定地體會,人之初的本性是怎樣的,我們的本體是怎樣的,是善抑或是惡呢?...

 
 
 
佛法是什麼(三)

因緣果 在佛法中,有所謂因果輪迴的學說。何謂因果輪迴呢?就是說,這世間所有的事事物物,都是由「因」和「緣」—(即原因和條件)的和合所造成的,而因緣的聚散又不斷地產生另外的因緣,這永無止息的因、緣、因、緣、……就演變成世間的種種現象,無數的因、緣組成這世間的所有事物。如果把這...

 
 
 

留言


©2019 觀自在學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