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什麼(一)
- 觀自在學會
- 2019年8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19年9月30日
人生意義
各位善知識,我想藉著每星期二晚上佛學講座的因緣,向各位介紹一下佛教的意義。學佛是什麼一回事呢?而佛法的主旨和意義何在?
佛教的主旨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在這裡我先談談「人生」。人生於世,有種種的喜怒哀樂;有所謂「見思煩惱」—我們看見世間的各種現象,觸發不同的思念,從而滋生萬般快樂、痛苦與憂愁。到底這招致煩惱的思念,緣何而生?在這世間,我們是苦多還是樂多呢?(眾答:「苦多樂少。」,「苦樂參半。」,「快樂並非永恆。」……)總而言之,我們本來是追求快樂的,但卻為了找快樂而不斷地在痛苦中打滾;令到煩惱終身,最後仍得不著一點兒快樂,到頭來只是痛苦一場。有人把在尋找快樂時所產生的痛苦當作樂趣,自我陶醉,正如剛才認為有苦有樂的人說的。
那人生豈不是毫無樂趣可言?非也!人生是有快樂的。但我們為什麼覺得有快樂?又為什麼覺得這樣就是快樂,那樣就是痛苦呢?這些苦、樂的感受是怎樣生起的呢?其本體又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不知其所以然地去盲目地追求快樂,那我們就會一輩子不知所謂地快樂快樂、痛苦痛苦。
稍為聰明一點的人,會察覺到我們的情緒經常被周遭的事物所左右。要操縱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並不難,你讚他一句:「呀!你今天真漂亮!」他就飄飄然而喜;你再說一句:「唏!我只是哄你,你實在像個醜八怪!」他就忽然不悅。看!人就是那麼容易被操縱。
不過,我們又很愚蠢。我們既有操縱他人的本事,偏又常常被他人所操縱;但這操縱我們的人也不是在操縱我們,他只是不知不覺地、糊裡糊塗地被他人操縱他來操縱我們 。
我們就是生活於這麼一個「共業」的世間。所謂「共業」就是大家共同去做一種行為、行業,因而互相牽縛,產生相互間的鬥爭、喜怒哀樂、得失榮辱。而一切行業的形成,都是因為我們要尋求快樂,逃避痛苦。那麼,我們這個有分別的心性是怎樣出現的呢?
冷靜點分析,我們之所以有苦有樂,皆由於我們在追求一種心態,這心態一說出來大家都會認同的,那就是欲望,因為我們追求欲望,才會有所謂快樂與痛苦的出現,這點大家都認同嗎?我們之所以有快樂與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追求欲望的心,這就是我們在這世間的現象、人性的現象。但我們這個欲望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是最主要的關鍵。說實在的,我們生活於世間,有那一個念頭是離開欲望的?(眾思考,答稱沒有。)大家有疑惑的話,不妨提出。佛教是研究宇宙人生,探討種種現象的。我們要究竟人生,了知自己活在這世間為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在這世間,工作、吃飯、睡覺、上茅廁,日日如是,不斷地重覆,究竟為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單為了這些而生存,好像很無謂。於是有些人會說:「還有生孩子、傳宗接代。」那人生就是為了生孩子。但生孩子來幹什麼?你自己也不知道生存的意義,卻又再生個孩子,「這責任可能是天意來的,你自己去找生存的意義吧!我可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了。」那麼你就是逃避責任。
為什麼說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呢?就如剛才我提出的,原來我們生活於世間,每一個私念都是欲望,但我們能否找到我們為什麼會產生欲望?為什麼追求欲望、攀緣欲望呢?我們終日營營役役,嘴邊說的是「建設社會」,聽起來很有意義,但撫心自問,我們每一個行為都從欲望中出現,都不斷地攀緣欲望。但我們為什麼有這攀緣欲望的心而得一想二,得二想三?
其實,我們人類是否在追求欲望呢?這實在很難說。要是人類是追求欲望的話,那麼現今社會繁榮,物質享受已十分充裕,欲望應該很容易得到滿足。但我們的欲求不單沒有止息,卻愈來愈澎湃。反觀以往物質缺乏的時代,人類的欲望較單純,煩惱也較少,原因何在呢?如果我們單是追求欲望的話,那麼,物質豐足,我們的欲望應該因得到飽足而逐漸減少,煩惱也就消失。但事實上,現今我們的欲望卻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無止境的黑洞一樣。究竟,我們是否真的在找欲望?如果我們是尋找欲望的話,為什麼現今社會繁榮、物質充足,而我們的欲望仍未飽足,我們仍然煩惱痛苦呢?
這現象說明我們生活在這世間,是被欲望驅使著,被它掌握著我們的人性。但我們又是否知道欲望是如何生起呢?你們又能否回答這問題呢?
開始時我說佛教是研究宇宙人生真理的宗教,它對「人生」的研究就在於此。「人生」,人生究竟為的是什麼呢?我們所有的行為造作被思想支配;思想又被欲望支配;欲望又……不知被什麼支配,那我們的人生亦不知所以然。如果我們不明白欲望的源頭,不明白欲望的出發點,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營營役役地攀緣欲望,那我們就有如行屍走肉。這就是佛教探討「人生」的立足點。
佛法中有所謂「明心」、「見性」,而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達致「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見性」呢?「明心」即是了解人生;「見性」即是了解宇宙。性的意思即是這世間的本性、本質。在接著的講座中,你們就會知道,所謂「本質」就是指宇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