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佛法是什麼(三)

已更新:2019年8月29日

因緣果


在佛法中,有所謂因果輪迴的學說。何謂因果輪迴呢?就是說,這世間所有的事事物物,都是由「因」和「緣」—(即原因和條件)的和合所造成的,而因緣的聚散又不斷地產生另外的因緣,這永無止息的因、緣、因、緣、……就演變成世間的種種現象,無數的因、緣組成這世間的所有事物。如果把這不斷的因緣段落地分析,就成為「因果」。

什麼叫做「因果」呢?我相信你們一定有一個概念。此方說,現在天氣寒冷,而我不穿衣服,結果就冷病了;因為他貪錢而去偷竊,結果他就要坐牢了。明白嗎?這就是因果。

可是他坐牢,這個「果」是否就此了結呢?不是。「他坐牢」這個果其實是另一個「因」的出現,亦是將來的「果」的出發點,因為他曾坐牢,結果他找不到工作。這是否了結呢?非也。「結果他找不到工作」不是「果」,仍然是「因」,因為他找不到工作,於是他就買六合彩,因為他買六合彩,結果輸了;因為輸了錢,他就生氣,結果跑去偷錢。

這可不是開玩笑,世間的因果是無定相的,是由我們掌握和操縱的,但這掌握與操縱受制於我們的情緒心態及環境因素,這兩者都可以左右我們的行為造作。

為什麼我們會被環境與情緒影響呢?原因是—我們有慾望。當我們追求慾望時,我們就會被世間的環境和自己的情緒所騷擾。看,又回到我們最初研究的人性問題上了。有弟子問:「那麼精神與物質是互相牽扣嗎?」正是,其實宇宙與人生(即精神與物質)是互相牽扣的,這裡可以分兩點來說明:

第一點,因為整個宇宙都是一個整體,而整個體系都是具足精神和物質,精神被物質干擾,而物質又被精神牽動。所以我們既然生活在這體系內,就被這體系所轉,而我們的思想,亦在這體系內生起,故此,我們的行為造作亦被這體系影響。

第二點,就是佛法研究宇宙人生真理的精要之處。比如你可曾思索過你的思想是從那裡來的?思想是怎樣生起的?而思想的生起又需要甚麼條件呢?思想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呢?

有人會說:「唏!這可不用考究。人一出生就擁有思想的!」我們會平白地生起一組思想嗎?它總有一個生起的現象的。我們的思想究竟是精神還是物質呢?如果它是精神的話,這精神是怎樣生起的?如果它是物質的話,這物質又是怎樣形成呢?這個我們是需要去了解的。這個心物一如的道理,我賣一個關子,你們回去好好的參參,看可有頭緒!

剛才我說因果,如果這因果是不斷的話,就形成所謂「因緣」。

如果我們把世事段落了,再仔細地分割,那麼,每件事都有三個階段—因、緣、果(原因、助緣、結果)。由於因、緣、果的鋪設而出現一件事情,所以每件事情的出現都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而是由無數的事情互相牽扣而產生的。

什麼是因、緣、果呢?用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解釋:一個西瓜,它的種子就是西瓜的「因」,當這種子得到陽光、水份、泥土、人工等「助緣」的和合時,就能發芽生長,結成西瓜這個「果」。

現在,我再將因果的細微處介紹一下,讓你們體會體會。先說明一點,未了斷的事情我稱之為「緣」,已段落了的,我稱之為「果」,一粒瓜的種子被放進玻璃瓶中,表面上看,這是它的緣,但這「緣」也是一個「果」,為什麼呢?因為農夫無暇下田,結果就把種子放在瓶中。

種子是瓜的因,緣是農夫的無暇下田,結果它就被放進瓶中,這是一個「因、緣、果」的段落,但這個「果」尚未了結,依然是「緣」。

有一天,農夫閒下來,從瓶中取出種子來栽種,這就是「緣」的出現。種子被放進泥中,加上水份、陽光、空氣及農夫的悉心栽培,它就得以發芽生長而結成一個大西瓜。

一個瓜的因—種子,加上一個善緣,就產生一個好的果。當然,這個因—種子,亦必須是一個優良的品種。假如這種子是下等的貨色,但如果得到悉心栽培的話—即是說,有良好的助緣,亦要比那些得不到善緣的種子為佳。反過來說,一個優良的品種,但農夫疏於照顧的話,它最終只能結成一個瘦弱的果。由此觀之,一個善因遇上惡緣時,它所產生的果亦會有漏弊。世間的事事物物,就是由此出現。

當然,世事並非這樣簡單,它所涉及的層面要複雜得多,但這是一個基礎。就拿剛才的譬喻來說,農夫下了種後,只顧玩樂,不事生產,結果就被妻子責罵,這亦是一個「果」,是因果裡的因果、由於被妻子責罵,農夫一怒之下就借酒消愁,結果……這樣演變下去,會怎麼樣呢?會衍生出很多事件,你們可以把這故事繼續編下去。由此可知,世事是互相牽扣的,在香港發生的一件事情,可能會影響至美國呢!

而這個由「因、緣、果」互相牽連而產生的整個現象,佛教稱為「共業」。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牽連性的。

有些人看見佛教徒凡事都說因緣、因果,主張放下就是,就覺得佛教很消極,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當然,有些人根本不明白因果,只是人云亦云地說因果、說放下;而一些表面明白因果的人,只仗著因緣兩字來逃避現實,事情出現時,喜歡的則隨緣接受,不喜歡的則隨緣放下,他們的造作亦令人對佛教的義理產生誤解。

佛教並不消極,一般人不求甚解,不去透徹它的義理,單憑表面的現象就認定佛教是消極,這就是迷信—不求甚解而相信。

事實上,如果你不去探究其本源的話,任何事物都可以產生迷信。比方說,人家告訴你:「前面很多人排隊,可能是在派米呢!」你不去了解,就貿貿然拿了布袋去輪候,結果,原來是注射霍亂針的,這就是迷信—不了解而相信。

假如你在輪侯的時侯,抱著一個存疑的心—不一定是派米的,那麼,你依然是客觀,因為可能你先去了解才排隊,就會錯失良機,但當你知道是注射霍亂針時,亦接受是自己搞錯了的話,這也不算是迷信,因為你沒有執著。如果你知道是注射霍亂針而依然要求人家給你米的話這就是迷信!

有沒有這類人呢?確實有這類人的。不管什麼,總之我認定事情是這樣的,你就得給我辦到。佛教稱這種心態為「執著」。

如果你透徹佛教的因果觀,就會發覺佛教其實是很積極,很面對現實的宗教,它所說的「因緣」,並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接受當前的所有事情,努力做好,至於得失成敗則隨緣。佛教提倡「掃三心當下努力」—我們要排除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得失計較,努力地面對當前的事情。說到這裡,我們知到生活在因果圈裡,但因果對我們又有甚麼影響呢?而事實上我們已作了種種的因,這無數的因已形成了一個因果牽扣的網,引起世間事事物物(即我們身邊的環境)的反應。你以往種的因,隨時會產生一個現象要你承受。比方說,我今天去搶劫,這事情必然會見報,而警方一定通緝我 。

凡事有因必有果,我們已經種下了的因果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其果報必然會出現。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佛教叫我們要面對,既然種下如是因,就要面對如是果,不可逃避。佛教就是這樣現實的。有些人看見佛教徒默然地承擔身邊的事事物物,就認定他們是消極,事實上,這才是積極,因為他們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因果。不接受得失好壞的人,才是不現實呢!

佛陀教導我們要「隨緣知機」—隨順著我們的因緣而知所機變,我們除了要接受果報外,還要盡量將戾氣化為祥和,由惡果轉為善果。但假如我們單單為了害怕惡報而冀求轉變的話,是不能把這「果」扭轉過來的,唯有我們真誠地去接受、面對它,才能把它改變。

我用一個譬喻來說明一下「隨緣知機」—比方說,你以往打了人家一個巴掌,現在人家來尋仇了。假如你想化解這惡果的話,就要掌握「冤親現前」的這一個緣而知所應變,放下你的我執,接受自己的對錯。你既然打了別人,就得承擔這個果,那麼,這惡果可能會變為善果。那就是說,當仇家現前時,你誠意向他道歉:「對不起,那天我太衝動打了你,現在請你打我吧!」這就是面對、接受,就是隨緣知機。因為一旦你肯認錯的話,通常來尋仇的會怎樣呢?可能他會接受你認錯,亦可能他照打你,若能打也接受,這才是真正的面對。但對方的氣平伏了,即使打也不會很重的。不過你可別心存僥倖,以為道歉後人家會放過你,一旦人家打你,你就起憎恨心,這就是不接受,不面對現實,也不面對自己的錯失。

我們既然種下了這麼多因,怎樣才能隨緣知機地將惡因變善果呢?世事是千變萬化的,我可不能預先教你怎樣隨機應變,但這當中是有一個秘訣的,那就是經常放下你的情緒與我執。我們如能經常調較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境開朗,處事不執著,不起貪瞋癡,不自私的話,我們就無形中替自己鋪設了一條美好的人生路。因為你事事隨和,不計較,所以即使你得失了別人,別人也很容易原諒你。而你也替自己化解了很多災劫。比方說,現在你的業因現前,你是會挨揍的。你走路的時候被人家踏了一腳,但你不計較自身的損傷,還向對方道歉。對方原來剛輸了馬,心情極壞,假如你指摘他的話,他就會乘機打你一頓來洩憤,現在因為你的接受與放下,對方只瞪了你一眼就走開了,而你要挨揍的這個業因也化解了。

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由因、緣、果組織而成的,即使一個小人物所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將整個世界牽動起來,這就是因果。正如我曾說過的,一塊泥地上長了一根草,這根草的出現,也將整塊泥地改觀。有一套電影,其中描述一個噴嚏怎樣導致世界末日—有一個賊在偷竊的時侯,剛巧有人打了一個噴嚏,賊人嚇了一驚,慌忙逃命,豈料陰差陽錯地闖進國防部,還溜進了核子彈房,一不留神按了發射核子彈的按鈕。剎那間,世界各國紛紛發彈還擊,於是這地球就完蛋了。這雖然是一個胡鬧劇情,但世事就是如此。這世間的刀兵劫與人我是非的鬥爭,其實可能都是由於許多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累積而產生的,你們可要好好地體會體會。而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佛法是什麼(一)

人生意義 各位善知識,我想藉著每星期二晚上佛學講座的因緣,向各位介紹一下佛教的意義。學佛是什麼一回事呢?而佛法的主旨和意義何在? 佛教的主旨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在這裡我先談談「人生」。人生於世,有種種的喜怒哀樂;有所謂「見思煩惱」—我們看見世間的各種現象,觸發不同的思念,...

 
 
 
佛法是什麼(二)

宇宙空有 探討人性的本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國歷來如儒家思想等種種學說,亦在追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也有些學者認為人性是非善非惡,亦善亦惡。但當你聽過師父說的「明心見性」後,就會非常肯定地體會,人之初的本性是怎樣的,我們的本體是怎樣的,是善抑或是惡呢?...

 
 
 
佛法是什麼(四)

輪迴有麼 因果與輪迴是佛法的重要學說,上期已跟你們討論過因果,今次我們就續談輪迴。 你可能會說:「物質有輪迴?我可以接受,姑且當它是事實,但如果說人死後也會輪迴的話,我就不大相信了。」 到底有沒有道理去支撐精神輪迴這個學說呢?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假如我們不能解釋這學說,似...

 
 
 

留言


©2019 觀自在學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