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佛 法 是 什 麼 (五)

整個思想的出現,都是由分別相對而產生,即是說有記 憶。但是否記憶就能產生思想呢?還需要有什麼條件呢?這世間 還有什麼現象才能配合我們的記憶而形成思想呢?

答:「 有過、現、未來。」

即是說有過、現、未來就形成活動。由於時間、空間,加上 我們有記憶得失,就產生思想。如果我們沒有記憶,即使我們有 感覺,但每一個感覺都只是一個境,而不會產生思想。

所謂「思想」 ,「 思 」即是「 心田 」,就是我們的心境,這 是我們本體的東西。「想 」是見相起心,即是見到外面的相而起 念對比謂之 想 。思想的結構是記憶加上時空與世間物質的相 對而產生。世間有物質,如果我們沒有記憶,沒有感覺的話,思 想就不會出現,即是說,要有「記憶」和「感覺」才有思想,「感覺」是怎樣生起的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在佛法中是 第一 因 的問題,暫時是 不可說 的!但記憶是怎樣產生就可以解 說的了。 我們怎樣產生記憶呢?它的功能是怎樣形成的呢?我曾經跟 一班電腦專業人士談論過這問題,不過,他們連電腦都可以製造 出來,卻不曉得自己的記憶怎樣生起!

答: 「由過、現、未來的訊息所形成嘛。」

有什麼條件才可以形成過、現、未來呢?如過沒有記憶,你 怎樣知道有過、現、未來?

答: 「你一接觸空間,空間有一個境,那就 ⋯⋯」

但你記憶的本體怎樣出現的呢?

「本體在記憶處,這是第一因找不到。 」,(眾大笑)

沒有記憶就沒有思想,你們別以為這個好簡單,要不是我說 出你也分析不到,你整個思想的產生都由於有記憶。

其實,思想是現象的交錯,我們吸收了世間種種現象,把它 們交織而成為我們的思想。在我來說,這叫做「心、境、相 」; 即我們有一個 「心」 , (當然,這個「 心」 怎樣出現,是一個問 題。 ),「境」是世間的境物;加上我們的「心 」,形成一種 「相狀」,我們把這些相狀組織起來而形成「識」—(識別)。這個「識」很重要,往後的講解中,會牽涉這個「識」。

「心、境、相」 組織成我們思想的出現。比如我以前未見過 這個「境」,當我見到這「境」就把它印入心中,形成一種「相狀」,當我再見這境時就會回想過去—呀!這東西叫做什麼?什 麼?是嗎?這就是「心、境、相」的現象。不過,這都是問題以 外的問題,但這也是我們要探討的,因為佛法是要了解宇宙人生 的真理,假如我們連自己的思想如何產生都不了知,那就是不了 解了,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思想的生起,分析它的結構,也就是 說,要了知我們欲望的源頭。

我現在分析的「記憶」及「心、境、相」等等,是和精神輪 迴的學說有很大關係。

我們的思想從腦部出現,而「腦」是物質;抑或是非物質 呢?它是屬於物質,而世間所有物質都是由能量結構而成;包括 我們的「腦」。那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裝載在能量處,而我們的 記憶亦存於腦中,這表示我們這個能量是有記憶系統的,是嗎? 不過,記憶系統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我暫且擱下,讓你們 回去思考思考。

既然「腦」的能量體能產生記憶系統,那就是說,我們的思 想跟這個能量體有一個牽帶性,很密切的關係,換言之,我們的 思想是付託於能量中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之前我提及思想可以控 制一些能量的活動,就可以証明這一點。

「腦」的確能產生思想的,我們的左腦屬於邏輯性的思考, 右腦則屬於感性的事物,後腦屬於記憶。我們的思想不離這三個 層面,邏輯:即是理性;感性:例如藝術、感受;以及記憶。我 們每一個念,每一個思想出現的時候,都不離開這三個範疇,因 此「腦」的結構具足這三個能量結構,而這只是吾人所認識的範 疇,而內裡還有很深遠的問題,所謂法性本體。

說到這裡,精神和物質互相的密切關係已經很明顯,不用多 談的了。而能量跟我們的精神其實是互為一體的,正如之前我提 過有關紅外線攝影機所得的實驗結果一樣。那麼,我們死後,表 面上是我這個「人」死了,軀體腐化了,實質我的思想,那個有 精神的能量體,仍然存留在這個空間。而我們一死,這精神能量 體就很快地離開我們的身體,原因何在?趕住去投胎嘛!(眾大笑)

其實我們整個身體都倚靠這個思想的能量來活動。舉一個例 子,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套叫「人鬼情未了」的電影?戲中的主角 中鎗後,仍然在追賊,其實他已經中鎗倒地,但他的神識仍繼續 生前所做的事情—追賊。這雖然是拍戲,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會 有這現象出現,當你趕著做一些事情,或者明天有急事要做,那 麼,你休息的時候,你的「腦」跑到那裡去呀?

(眾答:在辦事情。)

那即是說,我們的精神活動能力,跟我們這個物質身體的活動 是不成對比的。我們的精神是沒有停止的,我們的思想是沒有止息 的,我們現在想這想那,睡覺的時候可有休息了吧?沒有,睡覺時 我們不忘做夢,整個人生都在這做夢。

其實我們一睡覺就做夢,我們的精神領域是永無止息的,每日 只有幾千分之一秒停止,那就是我們將睡未睡之際,也就是第六識 (意識)與第七識(潛意識)交更的時候,(註:我們做夢是潛意識的作用)即是意識剛靜止而潛意識尚未生起的一剎那。

佛教中打坐,禪定,就是要我們學習調校我們的精神領域,使 它進入那個最平靜的一點。這是一種定境,當然,這種定境並非是 完全究竟的那種定境。而一個修習禪定的人開始產生心輕安的時候 (禪定有心輕安身輕安),他的精神就處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 狀態,人好像睡著了,外間的事情都不知道,但心境平平靜靜,明明了了的,這就是精神達到某一個止息層面的現象。

既然我們的精神領域根本沒有止息,我們的肉身休息了,精神 依然在活動,那麼,我們死後,這精神體會止息嗎?沒有,它仍在 活動。以上這些理論可以支撐人死後精神體是不滅的。精神既然不 滅,就會依從著我們的思想而輪轉。那麼「輪迴」是怎樣的呢? 如果要講「輪迴」,就要由死亡開始。有些學說指出,當人死 亡的時候,人體中有兩個能量點,即佛教密宗所講的紅、白兩個明 點,這兩個能量點其實就是附有精神的能量體。人生存的時侯,它 們是分開的,人一死,它們就聚集,然後離開身體。這個離開了身 體的精神體,在佛教稱之為「中陰身」,即過度期的神識。這神識 經過離開身體這一個巨大變化,它的能量是處於一個完全混亂的相 狀,理論上它應該是完全昏迷的,但因為它仍有一些心念未放下, 故此,這 中陰身 只是陷於半昏迷狀態。而那些支撐著它的心 念,就是一種極愛或是極恨的心念。

為什麼是憎和愛呢?其實我們對事物的反應只有兩個念—愛或 恨、歡喜或不歡喜、對與錯、好和壞。即是處於一個相對面。因此 人死後他的中陰身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他最憎或最愛的人與物之處。 其實我們平日做人都一樣,你最喜愛什麼呢?比如你最鍾意跑馬, 就自然去馬場;你喜歡飲飲食食,就自然整天想著吃,這些行為都 不需要別人驅使的。

「中陰身」在半昏迷狀態下去到它最憎或最愛的人與物的所在

地之後會怎樣呢?它幾時才去投胎呢?怎樣投胎呢?是閻羅王判他 該投生到什麼地方的嗎? 這一連串的問題留待下次再為你們解說。

(下期續)


 
 
 

留言


©2019 觀自在學會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bottom of page